- 发布日期:2025-03-08 20:22 点击次数:124
在娱乐圈的浩瀚星空中,蔡明曾是一颗耀眼的“喜剧之星”,连续27年登上春晚舞台,塑造了“马大姐”等经典形象16。然而近年来,这位“小品女王”却因综艺《一路繁花》遭遇口碑滑坡,网友甚至喊出“滚出春晚”10。这背后,剪辑陷阱成为关键推手。
节目中,蔡明因低血糖发作面露疲态,李小冉一句“今天吃一顿就够了”被单独截取,导致观众误读为“不尊重前辈”。而蔡明严肃讨论剧本的片段,被剪辑成“老气横秋”“生人勿近”的冷漠形象,与她过往的“热心大妈”人设形成强烈反差。
类似剪辑争议在娱乐圈屡见不鲜。例如某演员在综艺中因剪辑顺序调整,被误解为“耍大牌”;某歌手即兴玩笑被恶意拼接成“辱骂粉丝”。节目组为追求戏剧冲突,常将明星的瞬时反应放大为“性格缺陷”。
综艺剪辑本质是“选择性叙事”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一期90分钟的节目往往拍摄超100小时素材,最终呈现的“故事线”完全由剪辑师主导。在《一路繁花》中,蔡明与年轻嘉宾探讨代际观念的深度对话被删除,反而保留了她因疲惫而皱眉的镜头。这种“去人性化”剪辑手法,将真实人物压缩为扁平化标签。正如蔡明受访时所言:“喜剧演员的职责是带来欢乐,但剪辑让欢乐变成了刀剑。”
面对恶评,蔡明选择用行动回应。2024年,她以“接诉即办形象大使”身份参与社区服务短剧《西城无小事》,重塑“牛大姐”暖心形象;在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中主动为新人争取镜头,展现前辈风范。正如她所说:“观众记住的应是角色,而非被剪辑的碎片。”
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指出,综艺应建立“剪辑伦理审查机制”,避免恶意引导舆论;观众也需培养“媒介素养”,警惕“5秒镜头定义一个人”的认知陷阱。
一个用27年打磨作品的艺术家,可能因一档节目的剪辑失去观众缘。但她的选择值得深思,拒绝沉溺于“人设维护”,转而通过话剧《西去东来》、电影《豆包县令》等作品回归艺术本质。你认为综艺剪辑对明星形象的影响有多大?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!
